2025年盛夏,由國家民委指導、民族文化宮策劃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西藏專展”(以下簡稱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時值西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展覽以近70件明清宮廷家具、50件元明清中央政府頒賜西藏地方的圣旨印章為核心展品,構建起一部跨越數百年的立體史冊。
展覽以大量實物展品和圖文史料展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脈絡中西藏發(fā)展歷程,通過“天下一統(tǒng)”“四海一家”“禮化萬方”“多彩和合”“氣象萬千”“團結統(tǒng)一”六大單元,串聯(lián)起從新石器時代至新時代西藏與祖國的血脈紐帶。
圖為工作人員在“團結統(tǒng)一”主題單元進行講解 攝影:周晶
走進展廳,從文成公主進藏攜帶的禮樂之器,到明清宮廷家具上凝結的工藝紋飾,再到長廊中靜靜陳列的道道圣旨,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以最有力的聲音訴說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fā)展。
器載千秋,文物上的民族交流
在展區(qū)一層,數件珍貴的樂器靜靜陳列,其中包含了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琴與長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長鼓的鼓面留有細密的磨損痕跡,那是無數次擊打留下的歲月印記。一琴一鼓,見證著文成公主將中原文化和技藝傳播到吐蕃的歷程,也再現(xiàn)了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佳話。
圖為文成公主帶去吐蕃的長鼓 攝影:周晶
展廳的茶馬互市文物區(qū),揭示了另一段貫穿千年的民族交往歷史——茶馬貿易。
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qū)與西部民族地區(qū)基于各自需求而形成的互利共贏的經濟交往模式。該文物區(qū)擺放著多種邊銷茶,自唐代開創(chuàng)“茶馬互市”以來,茶便在西南地區(qū)的經濟貿易史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茶馬古道上,商隊絡繹不絕,馬蹄聲聲,駝鈴陣陣。千百年的貿易往來,不僅促進了經濟繁榮,更奏響了民族團結交融的樂章。
圖為“茶馬互市文物區(qū)”展示的邊銷茶 攝影:張藝彤
從宮廷樂聲到茶馬貿易,千年交融史奔涌不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xiàn)?!?nbsp;
印信昭昭,方寸間的統(tǒng)一歷史
展覽中,37道敕封圣旨與13枚官印沿玻璃展柜鋪展,時間跨度從元泰定至清光緒,封號涵蓋“白蘭王”“萬戶”“都指揮僉事”“國師”“大國師”“大寶法王”“闡教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班禪額爾德尼”等。在布展中,工作人員首創(chuàng)“混搭串聯(lián)”的展覽敘事,通過在不同朝代的皇宮家具上放置對應朝代的皇帝治藏的圣旨與印章,闡明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實施的有效行政管轄。
圖為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員徐暢冬講解展陳文物 攝影:周晶
“這枚‘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之印’,是雍正皇帝頒給七世達賴格桑嘉措的金印,象征著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事務的管轄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員徐暢冬指著一枚造型古樸的金印介紹道。印上所刻“所領天下釋教”的“天下”涵蓋漢藏佛寺,表示七世達賴需定期向雍正皇帝奏報佛教事務?,F(xiàn)存西藏檔案館的1751年藏文土地文書便鈐有此印,以實物證明該歷史時期宗教首領的土地處分權源于中央授權。旁邊陳列的于1793年頒布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抄本,以詳實的條文規(guī)定了西藏的行政、軍事、宗教等制度,成為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法典。其中第一條所記載的金瓶掣簽制度,更是中央政府對活佛轉世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之印 供圖:民族文化宮
“展覽通過構建‘物質文化—制度管轄—精神認同’的三維敘事體系,系統(tǒng)呈現(xiàn)西藏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最終指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核心主題?!?nbsp;
雪域同春,高原上的時代變遷
展覽的最后一個部分名為“團結統(tǒng)一”,重點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民主改革后發(fā)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以及新時代以來,西藏各族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建設新西藏的歷史性成就。
在該展區(qū),一組極具沖擊力的對比展品引發(fā)觀眾深思:右側玻璃柜中,一件農奴的破舊棉袍布滿補??;而左側展臺上,貴族使用的香水瓶卻是精致華美。這種直觀的對比,訴說著民主改革前西藏社會懸殊的階級差異。隨后,展覽又通過實物與圖片影像的結合,生動展現(xiàn)了1959年民主改革帶來的歷史性轉折:春風吹遍雪域高原,百萬農奴掙脫枷鎖,獲得新生。
圖為舊西藏貴族使用的香水瓶與西藏民主改革前農奴穿著的破舊衣物的對比展覽圖 供圖:民族文化宮
展覽中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畫面勾勒出西藏在黨的領導下跨越式發(fā)展的軌跡。從封建農奴制到社會主義新西藏,從封閉落后到開放發(fā)展,西藏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書寫著團結進步的時代傳奇。
科技賦能,展陳下的創(chuàng)意敘事
在形式設計上,展覽呈現(xiàn)頗具創(chuàng)新的展陳范式。展廳地面上,“詩歌之河”以投影形式流淌,將歷代詩作化作水流。在這里,文字掙脫了靜態(tài)束縛,轉化為具象河流,象征著中華文化如長河般綿延。觀眾踏浪而行,成為“文化長河中的參與者”。
展廳外的互動打卡區(qū)進一步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中堂場景復原讓觀眾可試坐圈椅、拍照留影,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古代文化身份;榫卯互動裝置邀請觀眾親手拼合結構,感知傳統(tǒng)智慧中“契合”的深意……
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大一統(tǒng)”單元展陳創(chuàng)意設計的古籍“花瓣墻” 攝影:周晶
徐暢冬介紹說:“展覽通過‘空間沉浸化、體驗互動化、敘事情感化’的創(chuàng)新,將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當代體驗,讓家具、圣旨印章與詩詞背后的民族交融智慧真正‘流淌’進觀眾心中?!?nbsp;
走出展廳,回首,只見一件件陳列的文物看似單獨擺放,實則串聯(lián)起一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之書??待埣y從宮廷家具延伸到治理邊疆的圣旨印章,看各民族文字同載一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在這些細節(jié)中源遠流長,又生生不息。
回望千百年的歷史,從唐蕃古道到青藏鐵路,從茶馬互市到現(xiàn)代貿易,從民主改革到全面小康,雪域高原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經脈同頻共振。
在西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之際,這樣的展覽有著格外深遠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根植于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基因,是凝結在一件件文物中的精神紐帶。
當更多人從文物中讀懂歷史,從歷史中汲取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必將更加堅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圖景,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中國西藏網 實習記者/張藝彤 記者/周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